搜索

“我频繁的记录着,是因为生活值得”
创建于:2024-02-23 21:46:12
圈里有谁
    +57
最热
沈眉庄的原生家庭比甄嬛少的是“有恩宠则好,若无承宠但愿我的掌上明珠能舒心快乐、平安终老”,甄嬛父母知道后宫争斗的危险不愿女儿参与过多,所以带着不舍送她入宫,而沈眉庄的家庭从很她小时就在往进宫方面培养,即使她父亲在朝为官明知道宫斗险恶,她依然是带着一定要拿下恩宠这一目标养大的,虽有大户人家的骄傲,但没有“我本就值得”这种信心,所以这也是沈眉庄没法度过瓶颈期的打击一蹶不振的原因。甄嬛的心里和沈眉庄最大的区别是“我本就值得,所以我有信心克服困难”,沈眉庄的教育里有“为家族获得荣耀来辅助我存在的价值”。记得第一集里面沈眉庄的母亲说“如果皇上问你读过什么书?你怎么回答?”沈眉庄说“诗经、孟子、左转”,就被她的母亲打住了,告诉她皇上是不会喜欢这些的,这都是一种心理暗示,告诉她“你真实的样子不会被接纳,你需要让别人满意才会有价值”,这就类似那种从小因为学习好优秀而让父母很满意的孩子心中的心结,因为他们的心中是有焦虑的,一旦失利,就会因为无法面对这种自己价值崩塌而无欲无求,容易直接从信心满满变成佛系躺平。所以沈眉庄虽也有很多来自大户人家的骄傲,但缺少了甄嬛原生家庭给的“即使什么都争取不到,爸爸妈妈也爱你”这种底气带来的度过瓶颈期重返巅峰的信心。(?当然这只是从一个小角度去看,某一件事上眉姐姐没有甄嬛有优势的原因,但并不等于眉姐姐整体不如人意,毕竟眉姐姐大体上都还是非常优秀的女子,有的方面比如家族能量方面支撑是大过宫中很多女子的,包括甄嬛❤️)
鲨鱼
感觉很多低资产是为了下一代保障自己老了后的生活而生孩子的,“养儿防老”,各种培养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第二个人生,而中高资产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保障自己的生活,我了解到的很多家庭都是丁克,有孩子的家庭也不是出于养儿防老的目的去要孩子的引用了几张图比如我现在认识的姐姐和她老公,两人就是丁克,老公年薪百万+,俩人在北京有三套房,姐姐有三家设计公司,还投资了一千多万在丽江开了高端酒店,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两个人到现在还是很努力的,有副业,如果是待在丽江养老资产也是完全够的,接触到很多姐姐的朋友,很多也都是单身或者丁克家庭,并不担心养老问题再补充一下,普通人和大众也是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保障养老生活的,还有社会福利退休金之类的,对于我指的群体也不是很严谨,就是想到了很多老一辈的人催婚催育都是以养儿防老为理由,所以突然想到了这一点,以前生活不好是需要老了有孩子照顾,对于血缘也是很看重,现在来讲生活条件好很多了,没有孩子也会有社会去保障养老但就我个人经历来讲,我的原生家庭不好,所以我并不是很看重血缘,包括我的朋友们,我接触的大部分人都是抱着“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这种心态的最后总结一下啦,只是自己突然想到的一个想法,跟大家分享讨论一下,并不绝对,不走极端,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姓李的革命同志
有一个很奇妙很哲学的角度来帮助我们观察我们和喜欢的人的关系,就是我们可以看看我们喜欢的人他们在我们心中象征着什么?或者这个人给我们带来了感受?而我们和这个人的状态、距离、模式,就是我们内心和这个象征或者感觉的状态、距离、模式!举个例子:1.一个人喜欢一个有话直说的人,说明其实他在内心也渴望可以这样畅言,但也许他出生在一个不允许他畅言的环境,有话直说会被家人批判,就这样他的这个表达真实感受的渴望就被压制了,直到遇到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人就好喜欢他,但相处的过程中,他也总害怕被这个人的真话伤害,所以也不自觉的保持距离!其实也就是他内心和“真实表达”的关系,又渴望,又担心被这个部分伤害,所以无法完全的接纳,喜欢的同时又忍不住批评,若即若离!2.一个从小被过度保护剥夺了独立能力的人,会慕强,喜欢独立的人,而喜欢的过程又担心被对方瞧不起,担心自己不配,所以敏感、患得患失!其实这也是他心里和“独立”的关系,又渴望拥有,又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获得独立,所以要强、敏感、担心周围人发现自己的无力!Ok那么依照这个逻辑,如果我们想看看一个人会不会“脚踏几条船”,就可以去看这个人内在的矛盾多不多,在面对外界冲突和自我感受的时候他是否有勇气尊重自己的感受。而这个人内心约束和批判的部分越多、自我割裂越多,那么他“脚踏几条船”的概率就越大,因为他们不敢做自己,在面对世俗规则、他人眼光的时候自我感受就会被藏起来、压抑起来,那么他们公开的对象就象征着他们和外界的关系,他们偷偷在一起的对象就象征着他们自我压抑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容易在中年作妖,有一定能力的时候死活要L婚,因为就像很多人在压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执念消失,他的自我感受突然就大过一切,然后全面爆发,这就是外面那个被他隐藏的人突然登堂入室的原因。而身心一致、尊重自己感受的人则不那么容易有遗憾,那么他为自己隐藏的感受“找补”的概率才会小得多。很多时候生活就是内心状态的一种照见,很多关系、很多人其实是对应着这个人内在的状态幻化而生的。——————补充:关于“一个人虽然内心有很多矛盾,但仍然觉得感情应该忠诚的”这个话题要看“忠诚”这个部分,是这个人不认同的东西还是内心本来就认同的东西,如果他本来就认同忠诚这件事,然后从一而终,这也算是身心一致的。不过如果他们如果确实内心的矛盾很多,那么他们的隔裂可能会体现在感情生活其他方面,比如:又要在一起,但是两个人又有很多隔阂;在做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宁愿带着膈应和不喜欢的人把过日子过下去,也不敢去争取喜欢的人。
蓉儿
在日常交流中,我收到最多的提问就是“怎么样才能摆脱自卑?”可以说自卑不是某一类人有的烦恼,而是大部分人都有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够有信心的部分,但如果无时无刻都被“我不够好”这个念头困扰,可能是习惯性的用负面的眼光看待自己。面对“怎么样摆脱自卑”这个提问,我的建议是“允许那些你觉得不好的部分存在”,一般这样回复后对方都会说“我做不到”,但很多时候做不到允许因为我们觉得是那些不够好的部分损害了自我价值,讨厌那些部分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做到允许。这恰巧就是关键点,因为不是那些部分让我们不够好,而是我们对这些自然发生的负面定义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同的定义我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笔记封面的这个小女孩,她正试图将瓶子里的果汁倒进水杯里,但前三次都撒了一桌,到第四次才总结经验找到感觉,成功的将果汁倒进水杯里。我们来想象一下两种家庭对这样行为的反应:第一种是允许犯错的家庭,养育者不会对于犯错如此的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感受错误和失败,耐心的等待她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规律和经验,直到她成功那一刻上去恭喜她。另一种是挑剔的家庭,可能养育者自己就耐受不住出错事的画面,在第一次果汁倒撒的时候就会用“笨手笨脚”、“能不能动点脑子”….这样打击人的方式去定义孩子的这个行为,告诉她她做不好这件事,并且不再允许她继续尝试,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每个不成功的瞬间都意味着要经历一次自我价值的贬损,那么他们会对于自己每次犯错都无比厌恶。众所周知,任何一件事都要经历生疏才能到熟练,如果一个人对于生疏的自己无比厌恶的话,他是无法顺利的从生疏过度到熟练的,因为他们会为了保护自我价值感而习惯性的退缩,练习的事越少成功的事自然越少,成功越少人又越自卑,反而陷入恶性循环。失败乃成功之母,本来每件事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中就要经历无数次真实的失败才会成功,就算是奥运冠军也是如此!这里有一个技巧,帮我们调整面对失败的不适,就是当我们遇到了没做好的事时从”身份层面”贴标签变成”行为层面”的总结.举例:一个不擅交际的人给自己贴个“我是个低情商”的标签,变成行为层面的总结“我还没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这样。记住不是你不够好,每个不足的瞬间都只是一个反馈信息而已,它在告诉你这里还需要充分的练习而已,跨越过去就可以了。
咖啡机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