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频繁的记录着,是因为生活值得”
创建于:2024-02-23 21:46:12
圈里有谁
    +60
最热
我有一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不希望人生中只有打工这条路,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其他的路要怎么走呢?这几天看了全网很火的《纳瓦尔宝典》,里面有一个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财富原理=把自己产品化。纳瓦尔认为,你能挣到?的多少,取决于你能否为他人解决问题,并且实现规模化。这和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我们受到的教育把赚钱这件事搞得太复杂了:你一定要去一个企业,一定要获得老板的认可,一定要往上走。但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有一技傍身,你能帮别人解决问题,你都可以脱离公司这个平台直接跟市场发生交易。所以要思考自己到底有什么专长?能为社会上其他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且提供价值这件事不是特别困难)?就像纳瓦尔说的:“找自己的独特价值点,最好是依托于自己的天赋跟专长。”因为在你做自己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够比得过你。“在这里也顺便提醒一下高考和考研的小伙伴,如果你不想一辈子打工,希望依靠自己技能变现,那么你选专业时就要尽量选择那些和市场直接交易成本低的,像设计、编程等。这些专业有了一定从业经历后,大概率可以自己接单干。不像某些工科和管理类学科,专业技能只能做为一个零件,嵌入公司这个机器里,一旦离开这个机器,零件将会无所适从。另一点,你能挣多少钱不取决于你有多勤奋,而取决于你服务的人到底多有钱。你能服务的用户越有钱,而且你能解决的问题越刚需,你能拿到的收入就越多。比如我关注的一个博主,他主业是产品经理,副业是做澳洲留学咨询和卖翡翠,他服务的群体收入是比较高的,所以付得起他比较高的咨询费,也消费得起他卖的翡翠。我还认识一个中学老师,他考上编后,总结出一套面试的方法论,开始教学生如何面试拿第一。这个属于帮人解决刚需问题。笔试通过的人,会非常舍得在面试上砸钱,因为关系到未来几年甚至一辈子的铁饭碗。所以即使我那个朋友面试课程定价3h几千加,还是有学生毫不犹豫地报课。
甜筒
本人毕业工作五年后总结的规律,想要成功或者尝试一件事,就不能太要脸。当然了,这里的不要脸没有任何贬义,指的是一种豁得出去的状态,是一种勇敢的行为。我上大学那会儿微商非常火,周围很多同学都朋友圈卖一些化妆品、零食、衣服什么的。当时还挺赚钱的,甚至自己也照顾过生意。但心理还是会觉得做微商很low,自己有点想尝试,有特别在乎朋友圈里亲戚朋友的看法(要些没用的脸),错过了商机。我周围做的好的同学,都有靠做微商,买上房的。之前交物业费,小区管家给了一张一个月的瑜伽体验卡。本人个子高、也没啥运动细胞,再加上肢体也不协调,所以觉得自己没什么练瑜伽的天赋,也怕去了自己做不好,像个二傻子,就一直拖着没去。最后因为这张卡是免费的,不用觉得太可惜,硬着头皮去了。第一节就是印度老师练核心的课,虽然很不熟练,但跟着蹦蹦跳跳,做动作也跟得上。而且老师和同学都很耐心,也根本没人会在意你!!!结束后身上出了一身汗,真的很开心!!!其实类似的事儿还有很多,想学跳舞,担心自己外行不敢尝试;之前想尝试摆地摊,也因为各种顾虑每迈出第一步;想做个抖音号,都担心碰到熟人……真的,除了你自己,谁会那么在乎你??想要人生丰富多彩,就要靠不同经历去积累。跳出舒适圈,不能太要脸,也别懒,干就完了!
唐诗
现实中很多有问题的人其实是对应我们的某个“短板”出现的,我们会因为我们的匮乏和创伤带来某种无法割舍的需求和条件反射排斥的事当我们一直没有得到某个渴望的对待时,会直接这样定义自我“我是不被理解的”、“我是会被为难的”、“我是不被尊重的”、“我是不被回应的”、”我是不被认可的“…那么当我们试图弥补或者逃避内在的这个痛苦感受的时候就很容易需要他人为我们提供,比如“你要尊重我”、“你要马上回应我”、“你要绝对顺从我”、“你不可以反驳我”…..那么我们就会有某个强烈要求,也会有对应的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感觉,恰巧就是这个点让我们一定会遇到有问题的人,同时也会留不住没问题的人例如:当一个人在否定中长大,不愿意感受“我是不被认可的”,就会偏爱恭维,厌恶有不同意见的人,那么就很容易遇到一个有“捧杀”倾向的人当一个在极度挑剔中长大的人,会担心“我是会被挑剔的”,他谈恋爱的时候,会因为这种担忧而小心翼翼,直到遇到死缠烂打的人时,他才能绝对的相信这个人是不会挑剔自己的,但就很容易遇到条件很差、甚至有所隐瞒的对象当一个人匮乏的部分很少的时候,他允许别人出现的行为才会越多,他才会因为尊重人的各种情绪出现更容易发现一个人的异常,而且当一个人没有过多的卡在过往的痛苦里,他的判断才能回到当下比如:当我们没有自卑,不需要他人恭维的时候,才会觉得一个点头哈腰的人是不对劲的。当我们不缺爱的时候,才会发现一个在没有足够感情基础就疯狂示爱的人的偏执。当我们有能力建立友谊的时候,才不会太过欣赏一个过度热情的人,避免卷入骗局。而且在精神分析里有一观点是“一切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可能都是它的反面”,当我们有一个特别的需求的时候反而很容易遇到我们最不想遇到的类型例如:一个异常懂得安抚他人情绪的人,这样性格的人多半是因为早年成长环境里总是被他人的情绪伤害,导致他们不得不学着去提早的读懂他人的情绪,这是他在这样的环境里的生存模式,但在他内心深处最厌恶的恰巧就是他人的情绪所以想要真的避免遇人不淑,除了看向我们自己的匮乏,其他的那些识别小技巧都是“术”的层面。正所谓“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尚可求”
大叔
#为什么同样面临「压力」于一类人能转化成动力,对于另一类人却仅仅是压力?其实每一次遇到压力的时候,每个人的能力与面对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ta可能会感觉到压力山大,而有的人ta可能就是无知无觉。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同样的问题和麻烦,也许你认为是压力,对方可能会感受不到。那假如我们只是这样讨论问题的话,就显得没有必要了。我们可以这样来假定,两者承受的压力难度相对于自身而言是同等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ta感受到的是动力,而有的人却感觉到的是压力?这样来分析可能是比较恰当的。我感觉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自我认知吧。一些心理学之中就有说,其实个体面对压力时会进行一定的自我认知评估,有的人ta就会倾向认为压力是挑战,多于认为压力是威胁。而有的人则会把压力视为威胁多过与视为挑战。而如果你认为压力是挑战的话,那么就比较好转换成动力,而你认为压力是威胁的话,那么你可能就会去想逃避。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它的“心理肌肉”会更好抵御一些压力,而有的人则会比较脆弱一些。而除开个人的话,其实涉及到更广泛的面就是社会支持网络。有的人,如果ta的家庭、朋友以及各个方面对自己有一定的支持的话,ta可能面对压力的话,就会更轻松一点,而假如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全然面对的话,那么压力感受可能会成倍的增加了。还有一点就是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去说一个健康的肌肉男和一个身体有一些疾病的人,面对相似压力的状况是一样的。身体产生的激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真的是不能同日而语啊,有太多的因素在其中干预和影响。所以说,压力反应是一种很个体化的现象。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会有人说:“为什么这点小事你就抵抗不住了!”因为ta不是你啊,为什么你拿自己的状况来去推导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