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日常交流中,我收到最多的提问就是“怎么样才能摆脱自卑?”可以说自卑不是某一类人有的烦恼,而是大部分人都有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够有信心的部分,但如果无时无刻都被“我不够好”这个念头困扰,可能是习惯性的用负面的眼光看待自己。面对“怎么样摆脱自卑”这个提问,我的建议是“允许那些你觉得不好的部分存在”,一般这样回复后对方都会说“我做不到”,但很多时候做不到允许因为我们觉得是那些不够好的部分损害了自我价值,讨厌那些部分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做到允许。这恰巧就是关键点,因为不是那些部分让我们不够好,而是我们对这些自然发生的负面定义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同的定义我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笔记封面的这个小女孩,她正试图将瓶子里的果汁倒进水杯里,但前三次都撒了一桌,到第四次才总结经验找到感觉,成功的将果汁倒进水杯里。我们来想象一下两种家庭对这样行为的反应:第一种是允许犯错的家庭,养育者不会对于犯错如此的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感受错误和失败,耐心的等待她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规律和经验,直到她成功那一刻上去恭喜她。另一种是挑剔的家庭,可能养育者自己就耐受不住出错事的画面,在第一次果汁倒撒的时候就会用“笨手笨脚”、“能不能动点脑子”….这样打击人的方式去定义孩子的这个行为,告诉她她做不好这件事,并且不再允许她继续尝试,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每个不成功的瞬间都意味着要经历一次自我价值的贬损,那么他们会对于自己每次犯错都无比厌恶。众所周知,任何一件事都要经历生疏才能到熟练,如果一个人对于生疏的自己无比厌恶的话,他是无法顺利的从生疏过度到熟练的,因为他们会为了保护自我价值感而习惯性的退缩,练习的事越少成功的事自然越少,成功越少人又越自卑,反而陷入恶性循环。失败乃成功之母,本来每件事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中就要经历无数次真实的失败才会成功,就算是奥运冠军也是如此!这里有一个技巧,帮我们调整面对失败的不适,就是当我们遇到了没做好的事时从”身份层面”贴标签变成”行为层面”的总结.举例:一个不擅交际的人给自己贴个“我是个低情商”的标签,变成行为层面的总结“我还没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这样。记住不是你不够好,每个不足的瞬间都只是一个反馈信息而已,它在告诉你这里还需要充分的练习而已,跨越过去就可以了。
咖啡机的猫
所有美好的事物,所有你热爱的人和事,都会离开你,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这个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包括你自己。在我们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里,非常注重强调永恒,认为成功的充要条件是恒久不变,"永远"与"成功"紧密的捆绑在一起。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讲: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这样把两个明明毫无关系的事物密切结合起来,钻石成为爱情的美好象征,而时间的长度,也成为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比如你开了一家书店,这家书店给你带来了很多快乐。但后来运营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压缩了,于是你决定关掉这家书店。人们对此的评价则是:开店失败。比如知名女演员陈慧珊,成功塑造了聂宝言等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因为转行做英语教师,不再演戏了。人们对她的评价是:昔日TVB花旦生活惨淡,她失败了。比如张爱玲和炎樱,她们心有灵犀,思想层面互相理解并彼此欣赏......这段让人动容和羡慕,如此美好的青春友情却经不起岁月的侵蚀。最后两人渐行渐远。人们对此的评价是:你们不是“真正"的友情。比如再见爱人这个综艺中的每对嘉宾,都是曾经相爱的夫妻,但在节目中,已经爱不动了。人们对此的评价是:婚姻失败。其实在这个无常的世界中,所有你恋的人和爱的事都会离去,但这不能改变"它很美好"、“获得过快乐”、“曾经相爱过”等等,这些真切存在的,美好的事实和体验,即使是曾经的美好。这些美好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伤心、可以追忆,但不能否认它曾经存在过、美好过、也成功过。无论是成功的事业、光鲜的职业、真挚的友情还是亲密的婚姻,都不要追求永远,把“永远”列为它们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仅是一种贪婪,也是一种妄想,这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人这一辈子,如花开花谢,如暑往寒来,无非就是一个过程,一切都是过程,一切也只能是过程,百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这条生死轮回路,有谁不是两手空空的来,一无所有的走?如果任何事都要加上“永远”才算有价值,那么获得幸福就太困难,太沉重了。一直以来,我想要的是轻盈的快乐,虽然我也会对"永远相爱"、“永远赚很多钱”、“永远是女主角”、“永远都是好朋友”的怀着贪念,但是,因为深知宇宙之宏伟,快乐之短暂,所以亦知追求永远之荒谬。仔细想想,这个宇宙里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连太阳和地球都会爆炸!人生是一场灵魂的寄居,你我仅是在世上走一遭,游戏一场,我们的肉身终将交还于天地。活在当下,安于当下,珍惜当下,我们都得承认,正是每一个曾经发生过的当下,组成了当下的我们,不必去追求把当下的快乐延长再廷长,因为这个刹那也是另一种永恒。
暮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