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流中,我收到最多的提问就是“怎么样才能摆脱自卑?”可以说自卑不是某一类人有的烦恼,而是大部分人都有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够有信心的部分,但如果无时无刻都被“我不够好”这个念头困扰,可能是习惯性的用负面的眼光看待自己。面对“怎么样摆脱自卑”这个提问,我的建议是“允许那些你觉得不好的部分存在”,一般这样回复后对方都会说“我做不到”,但很多时候做不到允许因为我们觉得是那些不够好的部分损害了自我价值,讨厌那些部分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做到允许。这恰巧就是关键点,因为不是那些部分让我们不够好,而是我们对这些自然发生的负面定义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同的定义我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笔记封面的这个小女孩,她正试图将瓶子里的果汁倒进水杯里,但前三次都撒了一桌,到第四次才总结经验找到感觉,成功的将果汁倒进水杯里。我们来想象一下两种家庭对这样行为的反应:第一种是允许犯错的家庭,养育者不会对于犯错如此的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感受错误和失败,耐心的等待她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规律和经验,直到她成功那一刻上去恭喜她。另一种是挑剔的家庭,可能养育者自己就耐受不住出错事的画面,在第一次果汁倒撒的时候就会用“笨手笨脚”、“能不能动点脑子”….这样打击人的方式去定义孩子的这个行为,告诉她她做不好这件事,并且不再允许她继续尝试,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每个不成功的瞬间都意味着要经历一次自我价值的贬损,那么他们会对于自己每次犯错都无比厌恶。众所周知,任何一件事都要经历生疏才能到熟练,如果一个人对于生疏的自己无比厌恶的话,他是无法顺利的从生疏过度到熟练的,因为他们会为了保护自我价值感而习惯性的退缩,练习的事越少成功的事自然越少,成功越少人又越自卑,反而陷入恶性循环。失败乃成功之母,本来每件事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中就要经历无数次真实的失败才会成功,就算是奥运冠军也是如此!这里有一个技巧,帮我们调整面对失败的不适,就是当我们遇到了没做好的事时从”身份层面”贴标签变成”行为层面”的总结.举例:一个不擅交际的人给自己贴个“我是个低情商”的标签,变成行为层面的总结“我还没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这样。记住不是你不够好,每个不足的瞬间都只是一个反馈信息而已,它在告诉你这里还需要充分的练习而已,跨越过去就可以了。





